论著-头颈部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明 康1 杨利霞1 符忠祥1 朱 勇1 张一芳1 许永华2
所属单位:1.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医学 影像科 (上海 200031) 2.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放射 科 (上海 200031)
PDF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64排螺旋CT图像 后处理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膀胱癌患者54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患者CT平扫及后处理技术中病灶的图像表现情况,以病理性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平扫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膀胱癌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CT平扫诊断膀胱癌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7.03%、 85.18%,CT后处理技术诊断膀胱癌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98.14%、96.29%,CT后处理技术诊断膀胱癌特异度及敏感度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60、3.967,P<0.05);26例患者病灶位于膀胱三角区及后壁,膀胱侧壁者16例,前壁及顶壁者12例;外观形态: 病灶大小约为0.56~10.56cm,平均直径 (3.05±1.15)cm,多数患者病呈现“菜花 状”,病灶表面凹凸不平,29例患者病灶 侵入肌层;3例病灶表现为乳头状结节, 粘膜层出现侵犯情况;CT平扫多数患者病 灶部位密度与正常膀胱相近,密度均匀, 仅仅9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中可见病灶表面 钙化灶。VR膀胱三维图像可以直观显示膀胱立体图像,从不同角度中均可观察到膀 胱内突入的菜花状或乳头状肿块,患者肿块表面不光整,16例患者肿块呈现分叶 状,在基底部可见局部膀胱壁增厚。结论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膀胱癌敏 感度、特异度高。
【关键词】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 术;膀胱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3;R73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1.034
前言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既往文献报道,膀胱癌多为移行细胞癌,患者接受外科肿瘤切除手术后,再次复发率高, 在该种确诊膀胱癌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意义重大[1-2]。目前临床中初步诊断膀胱癌主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家族史及临床症状表现情况,除此之外,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随着我国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层螺旋CT(MSCT)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检查,其中CT图像后处理技术功能强大,CT后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功能,可将扫描所得的数据经过多技术,进行后期器官、组织的三维立体重建,更有利于临床诊断[3-4]。为此,本研究收集54例评膀胱癌患者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现在报道内容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7卷, 第 11 期
2019年1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