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刘科峰 邹飞辉 韩 斌 孙彦军 王有刚

所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PDF

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53例,患者均进行了MRI及多层螺旋CT检查,收集53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CT、MRI检查对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MRI 对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诊断总符合率为98.11%(52/53),明显低于CT诊断总符合率86.79%(46/53)(P<0.05);CT图像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呈现细绳索状,6例粗绳索状,血肿近中线侧边缘平直,外侧则表现为弧形,血肿侧对应部位脑回远离中线,脑沟模糊。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患者CT图像中3例血肿呈片状,6例呈“Y”形。冠状位MRI扫描对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显示较佳,各序列高信号持续时间长,血肿区表现为沿小脑幕分布区呈倒 “V”字形高信号,血肿累计大脑镰时, “V”字形高信号则变为“Y”字形。结论CT、MRI均可直观显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典型图像特征,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符合率较CT高,临床可根据需求选择检查方式。

【关键词】CT;MRI;诊断;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445.2;R741.04

【文献标识码】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1.002

前言

  临床中硬膜下血肿多由于外伤所发的,常见出血来源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后,可形成范围较大的血肿,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1-2]。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昏迷、偏瘫、语言功能障碍、视物模糊等,需要及时检出并明确诊断保障患者预后[3-4]。大脑镰及小脑幕均为硬脑膜折叠形成,解剖学位置较为特殊,目前临床诊断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方式为影像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常见的检查方式之 一,CT扫描速度快,能多方位成像、直观显示硬膜下血肿的部位、征象,MRI对人体软组织成像质量较好,通过不同扫描序列信号对血肿相关信息进行评估[5]。为进一步探讨探讨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收集了53例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研究,现报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