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纵隔型肺癌CT及MRI 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李新胜1 贾红卫2
所属单位:1.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影像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省第四人民院影像科 (陕西 西安 710043)
PDF摘要
目的 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 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 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7年11 月-2019年2月在本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 病理确诊的10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 MRI影像学资料,观察纵隔型肺癌CT及MRI 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均可见肺门结节状,边缘分叶 状或毛刺状,部分欠规则,周围型可见 棘状突起,肿瘤与非组织界面毛糙,局 部肺纹理侵入肿块,肿块内缘紧贴中纵 隔;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病灶远端肺野 出现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部分肿块内部 可见脂肪线,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不均匀 强化;周围型肺癌可见肿块内部可见明 显钙化,呈中心性坏死;MRI平扫肺门区 肿块边缘毛刺状或分叶状;T1WI正信号, T2WI高信号,肿块中央坏死区域明显高信 号,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可见支气管狭窄 或闭塞,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周围肺 野改变,部分可见肿块侵犯胸膜、胸椎, 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中央坏死区 域低信号改变;周围型肺癌可见胸膜凹 陷征,增强扫描均可见肿块内部坏死、 液化。与病理结果对照,CT、MRI诊断纵 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2.59%(100/108)、 94.44%(102/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纵隔型肺癌的CT、MRI 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征,两者用于诊断纵 隔型肺癌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 重视。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MRI;影像 学表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1.021
前言
纵隔型肺癌系指发生于主支气管并靠近纵隔面生长的特殊肺癌类 型,以内分泌异常症状、干咳、声嘶、咳痰等为临床表现症状[1]。研究报道,纵隔型肺癌早期可与纵隔内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导致肿块不 断扩大,极易被误诊为纵隔肿瘤[2]。虽有研究指出,纵隔肿瘤几乎很 少引起内分泌改变,并认为这一现象可作为鉴别两者的重要临床佐 证,但肺外内分泌表现出现时间要较肺癌本身肺部临床表现更早,因 此,同样不利于临床诊断[3]。影像学作为纵隔型肺癌的重要辅助检查 手段,在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X线片可通过纵 隔旁肿块、肺门形态等阻塞性肺不张症状发挥一定诊断筛查作用,但 分辨率低,并受呼吸伪影影响,难以为疾病准确诊断提供更精确、细 致的影像学依据[4]。而较X线,CT、MRI在成像质量上的优势是显而易 见的,当前关于纵隔型肺癌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CT、MRI对纵隔型 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类报道亦并不鲜见,但受样本数量、研究对象个 体差异等多因素影响,不同报道结论也不尽相同[5-6]。基于此,本研究 回顾性分析51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的分析,为纵 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实践依 据,具体报道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1 期
2020年0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