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 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及术后复查的应用 价值。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和相关影像学资料,根据资料总结B3型纵隔胸腺瘤手术前后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且以手术过程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的正确率及在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共72个病灶,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病灶检出率和平扫比较(97.22%vs94.44%)无差异(P>0.05),但增强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x2=4.086,P=0.043);术前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绝大部分显示在前纵隔处可见类圆形或类椭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软组织块,且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局部心包显示增厚。可有局灶钙化,少数呈小的弧形钙化。而在增强扫描中,前纵隔所见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不明显强化坏死区,且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局部分界不清,而在静脉期病灶显示持续不均强化。而术后复查多层螺旋CT平扫示前纵隔肿块处较术前比较明显消散且存在少许絮状物,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中增强扫描检查较平扫而言,其诊断符合率更高,可更为清晰的显示出病灶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多层螺旋CT;B3型纵隔胸腺 瘤;影像学特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R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0.01.022
前言
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多种因素所致我国恶性肿瘤种类和患者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目前肿瘤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1]。分析既往临床研究可知,根据病变发病部位、 机制及临床表现差异可有多种恶性肿瘤类型,其中胸腺瘤是目前临床上前上纵隔肿瘤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约占前纵隔瘤的50%左右,主要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一类肿瘤,而在前纵隔肿瘤中该肿瘤约占15%左右[2-3]。曾有相关文献显示,胸腺瘤具有局部外侵、播散、复发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特点,故存在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倾向,可出现复发或转移,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5]。而B3型纵隔胸腺瘤属于胸腺瘤中的一种,且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生命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故及时明确诊断、术后监测随访是改善该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6-7]。目前,临床上对于B3型纵隔胸腺瘤的诊断主要联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8]。其中CT检查是诊断胸腺瘤的主要手段,其在胸腺瘤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但所报道的CT 诊断效能存在较大差异[9-10]。为进一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 增强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及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收集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1 期
2020年0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