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多b值DWI序列ADC值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丽 刘晓莹 谢靖红
所属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青岛 266100)
PDF摘要
目的 研究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肿瘤 标志物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 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 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 者54例,肝癌10个病灶、肝转移瘤16个 病灶、肝血管瘤10个病灶、肝囊肿16个 病灶,使用肝多b值的DWI扫描及常规MIR 检查,分别计算ADClow、ADChigh、ADCperf、 ADC3b、ADC10b值,分析肝脏良、恶肿瘤各 ADC值之间的差异,检测肿瘤标志物甲 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 199(CA-199)、癌抗原125(CA-125)在肝脏 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采用不同 方法诊断,A法为常规DWI扫描诊断;B法 为b值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表观扩散系数值 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诊 断率。结果 相比良性组,恶性组ADC3b、 ADC10b、ADChigh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组;恶 性组ADCperf值高于良性组,且两者相比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DClow值 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良性组,恶 性组患者血清内AFP、CEA、CA-199、CA- 125含量显著升高,且两者相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多b值DWI序列ADC值 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肝癌的 诊断率(P<0.01)。结论 ADC10b、ADChigh、 ADC3b、ADCperf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有 显著优势,与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有助于 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多b值DWI序列ADC 值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提高肝癌的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 散系数;肿瘤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1.03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目前己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1]。我国是慢性肝病的高发地区,以肝癌、肝转移瘤和良性肝血管瘤最多见,在肝癌的诊断和评估肝肿瘤的临床疗效中,部分影像学评估参数可以预测肿瘤进展[2]。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具有独特的组织分辨率,可为肝脏良恶性 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特异性相对较高,且MR中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4]是目前唯一无创测定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方法,这种技术通过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5]使得这种技术在肝癌及小病灶的检出准确率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肝脏及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 [6]、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7]、癌 抗原199(Cancer antigen 199, CA-199)[8]、和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9]。单纯使用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且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在 肝脏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上 价值有限。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与 MR联用,能否各自发挥优势并提 高总体诊断效能,值得临床进一 步探讨。故本研究收集54例肝脏 良恶性肿瘤的多b值DWI序列ADC值 联合肿瘤标志物相关临床数据并 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1 期
2020年0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