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子宫内膜良恶性磁共振 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 )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 ( A p p a r e n 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临床 病理的关系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 到2017年12月到医院就诊子宫内膜病变 患者90例,其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 53例为良性组,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 37例为恶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WI检 测。统计两组患者病灶平均ADC值(Mea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DC)、最小ADC(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相 对ADC值(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及不同b值时mADC 值,统计恶性组中不同病理等级、临床分 期患者mADC、minADC、rADC,并统计良 恶性患者MRI征象。结果 良性组患者的 mADC、minADC、rADC值均大于恶性组患者 (P<0.05);良性组患者在不同b值时mADC 值均大于恶性组患者(P<0.05);病理等 级G3患者的mADC、minADC、rADC均低于 G2、G1患者(P<0.05);临床分期IV期患 者mADC、minADC、rADC值均低于I、II、 III期患者(P<0.05)。良性组患者在T1WI 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恶性组患者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结论 子宫内膜良性患者在D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子宫内膜恶性患者在DWI上呈高信号,其中子宫内膜恶性患者ADC值随着病理分级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445.2;R711.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1.035
前言
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常见,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息肉、子宫内膜癌等良恶性病变,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误诊率较高,但不同性质病变的治疗方式不同,故术前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十分关键[1-2]。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常常依靠子宫内膜活检进行鉴别和确诊,但部分病例因活检取样少、无法获得满足病理诊断的样本量,或因患者阴道狭窄无法进行活检,导致活组织检查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可进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且软组织分辨率较好,在子宫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3-4]。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MRI中的一种新型成像形式,可活体反映病变区域水分子扩散运动变化,并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进行定量分析[5]。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DWI及ADC值鉴别子宫内膜病变,并分析MR与病理相关性,旨在探究其诊断效果。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1 期
2020年0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