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以核磁共振成像(MRI)为对照标准,探讨双源CT用于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置换术前心功 能诊断评估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主动脉瓣病变并择期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及双源CT成像检查。经MRI与双源CT专业心功能分析软件分别测量并计算患者左心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搏输出量(SV),各指标均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对比不同方法检测各指标水平的情况,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经组内相关系数(ICC)描述验证双源CT与MRI的一致性。结果 双源CT测得的EDV、SV、LVEF水平均略高于MRI检测结果,ESV水平则略低于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双源CT所得ESV、EDV、LVEF、SV 水平均呈正相关(r>0,P<0.05);双源CT检测的各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与MRI所得结果一致性ICC值范围为0.942~0.998,几乎完全一致(P<0.05)。结论 双源CT用于主动脉病变置换术前心功能定量评价重复性好且结果准确可靠,可一次评估患者冠狭窄情况及左心功能,不会增加放射剂量,安全性好,能够为主动脉瓣置换术合理手术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主动脉瓣病变;置换术;双源CT;MRI;心脏功能;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2.5+2;R445.3;R445.2;R5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03.023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脉病变患 病率递增,老年人群是其发病主体,多因老年退行性改变诱发,且主要为主动脉瓣 膜病变[1]。目前,主动脉瓣病变仍无理想瓣膜成形方法,多数患者仍以瓣膜置换术 为主要治疗手段[2]。临床对于年龄≥50岁的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均需为其实施冠 脉造影检查,以判断其是否合并冠心病,若患者确诊合并冠心病,则需同期实施主 动脉瓣膜置换术及冠脉搭桥手术,因这类手术操作繁杂、手术时间较长,故术前准 确评估患者左心功能,对制定安全合理的治疗计划及预后风险评估极为关键[3-5] 。一直以来,MRI便作为主动脉瓣病变置换术前心功能评估手段,且是创性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金标准”,但因其无法在短时间内一次扫描并观察患者冠脉情况与心功能而应用受限[6]。CT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用于各类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的影像学手段,其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冠脉成像中,同时也可将其用于左心功能评估[7-8]。本研究将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主动脉瓣膜病变并需要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MRI检查结果作为对照标准,旨在分析双源CT用于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置换术前心功能评估的价值,以指导临床。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9卷, 第 3 期
2021年03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