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3D-ASL灌注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亚军* 王 婉 徐靖媛 董兰兰

所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核磁共振室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PDF

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 灌注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同时选取同期22例健康 正常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MR、MRA 和DWI检查。结果 3D-ASL脑血流灌注中对照组20 例(90.91%)正常灌注,2例(9.09%)灌注减低,平均rCBF比值为(1.02±1.20)。病例组8例(36.36%) 正常灌注,14例(63.64%)灌注减低,平均rCBF比 值为(0.49±0.14)。对照组平均rCBF比值明显高 于病例组(P<0.05)。对照组中MRA出现狭窄血管 有3例(13.64%),灌注减低有2例(9.09%),MRA 联合3D-ASL出现异常有3例(13.64%)。病例组中 MRA出现狭窄血管有12例(54.55%),灌注减低有 14例(63.64%),MRA联合3D-ASL出现异常有18例 (81.82%),提示MRA联合3D-ASL诊断的敏感性明显 高于MRA或3D-ASL。病例分析中3D-ASL显示大脑 半球血流量右侧多于左侧,3D-ASL显示复查后部分 恢复左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减轻缺血症状。3D-ASL 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量广泛减少。于溶 栓治疗1天后复查,3D-ASL显示原大脑中动脉供血 血流灌注减低区基本恢复,于1个月后进行复查, 3D-ASL显示左侧颞叶梗死灶范围明显缩小。结论 与 常规MR检查技术比较,3D-ASL技术可发现其无法 发现的病变,且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流灌注状态 可全面反映,可动态观察血流灌注恢复状态,对于 临床诊断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联合 应用3D-ASL和MRA可使3D-ASL诊断价值提高。

【关键词】3D-ASL;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灌注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03.006

前言

脑供血血管闭塞或狭窄等因素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通过阻断脑血流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其发生软化甚至坏死[1]。缺血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该病常见类型。相关研究报道,脑梗死在全部脑卒中发病率中占60%~80%,因其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2-3]。椎-基底动脉或颈动脉出现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可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导致短暂突发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可发生脑梗死。诸多资料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变化多端,具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危险特质,对机体生存质量危害较大[4-5]。对于如何选择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灶范围和缺血程度尤为重要,可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技术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重要,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为一种先进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方式,其采用新型三维容积扫描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具备一定效果,国内对此报道较少[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主要探讨3D-ASL灌注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