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肝豆 状核变性颅脑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1例临床确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均进行颅脑MRI常规扫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 序列扫描,经过工作站处理获得参数图,分别测量两侧豆状核及丘脑的ADC值、D*值、D值、 f值(标准ADC值、快扩散ADC值、慢扩散ADC值、 灌注分数)。比较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健康对照者 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肝豆状核变性组与健康对照 组相比,肝豆状核变性组豆状核的D*减低、f值增 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丘脑的ADC值增加、D*值减低、D值增高,并有统计学差异(其中 ADC值和D值P<0.05,D*值P<0.001)。结论 IVIM基于双指数模型,使用多b值计算,可同时获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及丘脑的弥散及灌注信息,有 助于进一步阐明其颅脑病变的发生机制。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
【中图分类号】R455.2;R7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03.003
前言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铜代谢 障碍从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等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灌注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WD疾病的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较广,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目前临床最常用的DWI技术是基于单指数模型,即脑组织的扩散信号强度与b值呈直线性衰减,此模型假设基础为水分子运动环境是均匀介质、仅反映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运动。当组织内非均质时,组织的扩散信号强度与b值关系不再符合单指数模型。Le Bihan等[1]在1986年首次提出基于双指数模型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 ,使用多b值计算,可同时获得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和微循环灌注信息[2]。有文献报道,相较于单指数模型,IVIM应用的双指数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生物体内这种复杂的信号衰减方式[3]。IVIM目前已逐渐应用于部分肿瘤的诊断、分级及疗效评估以及脑梗塞、中毒性脑病等疾病的研究中。 基于此,本研究收集21例临床确诊的WD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的IVIM图像资料,旨在探讨WD患者IVIM表现并分析WD患者颅脑病变的发生机制。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9卷, 第 3 期
2021年03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