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变窗技术分析胃肠道急腹症患者临床特征

作者:毛德茂* 秦 俭 修志刚 罗 艺

所属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100)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应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变窗技术分析胃肠道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12例胃肠道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进行CT检查,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 (CPR)及不同窗宽窗位技术(肝窗、腹窗、宽窗、 脂肪窗)观察CT图像,分析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游离气体在多窗下显示率差异。结果 穿孔 发生位置以胃最多[46.43%(52/112)],小肠最低 [5.36%(6/112)]。阑尾、结肠、直肠穿孔部位的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及直肠、阑尾区的气腹征以腹窗最好,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直肠分别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显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下的气腹征以宽窗最好,肝门、肝纵裂、胆囊窝以肝窗最好,肝肾隐 窝、网膜囊、前腹壁(脐旁)、肠系膜内以脂肪窗最好,游离气体在肝窗、腹窗、宽窗、脂肪窗中显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变窗技术分析,有利于及早进行准确诊断。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变窗技术; 胃肠道急腹症;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445.3;R6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03.041

前言

胃肠道急腹症常见有胃窦穿孔、十二直肠球部穿孔等,需要在患者就诊时及时 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利资料[1]。以往研究表示,早期胃肠 道穿孔患者主要采用腹窗和宽窗成像[2]。但由于CT存在的容积效应对小气泡等细小 病变无法检出,层厚较厚。而多层螺旋CT的发展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该技术已 趋于成熟,可为诊断胃肠道急腹症提供有利证据,但若不进行变窗技术,容易增加 穿孔征象漏检率[3-4]。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结合变窗技术分析胃 肠道急腹症患者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游离气体在不同窗宽窗位显示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