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比较观察

作者:刘 斌* 王 娟 马 园

所属单位:新乡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河南 新乡 453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以及CT诊断,统计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96.67%,CT诊断准确率为72.00%,差异(P<0.05),其中MRI检出46例Ⅰ期、47例Ⅱ期、 50例Ⅲ期、2例Ⅳ期;CT检出27例Ⅰ期、39例Ⅱ 期、41例Ⅲ期、1例Ⅳ期。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单一囊变、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均高于 CT(P<0.05)。MRI诊断敏感度高于CT(P<0.05),但MRI诊断特异度与CT无显著差别(P>0.05)。MRI与CT的Kappa一致性大于0.5,提示MRI与CT诊断的一致性均较高。结论 MRI和CT,都能够有效诊断出股骨头坏死,但相比而言,MRI诊断价值显著高于CT,可进一步有效观察股骨头坏死实际情况,从而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股骨头坏死;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3;R68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03.050

前言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骨软骨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临床骨科比 较多见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30~60岁)。该病是在诸多病因共 同作用下,使得股骨头血循环障碍,骨骼组织血供缺失,导致骨小梁断裂、死骨吸 收、骨髓细胞失活、股骨头塌陷后被新骨修复、肉芽组织替代,病理过程十分复 杂,治愈难度极大、致残风险极高[1]。该病的发生与过量饮酒、激素应用不合理、 骨骼组织受创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激素应用较为广泛的当下,使得股骨 头坏死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再加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2]。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 体无法正常活动,髋关节难以完全伸展,走路跛行,髋部阵发性或者是持续疼痛, 特别运动之后,疼痛感更为明显、剧烈,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 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尽早发现、尽早诊治的临床意义十分重大[3]。鉴于此,本研 究以1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了CT及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 断的效果,以供临床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