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肝脏≤2cm局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和 MDCT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乃龙1 王松海2 李传资1
所属单位:1.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2.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海南 海口 570216)
PDF摘要
目的 探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和多排螺旋CT(MDCT)在≤2cm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经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2cm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Gd-EOB-DTPA DCEMRI和MD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ग 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 77.79%显著高于MDCT 55.56%(P<0.05),且MDCT检出的病灶,DCE-MRI均全部检出,而DCE-MRI检出的<1cm病灶,MDCT多 未能检出;经ROC曲线分析,对1~2cm肝 脏局灶性病变及<1cm的肝脏局灶性病变, DCE-MRI检查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明 显高于MDCT,对病灶的检出优势也更明显。结论 联合Gd-EOB-DTPA DCE-MRI检查可尽早发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对于<1cm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钆塞酸二钠;动态对比增强 MRI;多排螺旋CT;肝脏局灶性病变
【中图分类号】R33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3.002
前言
肝脏局灶性病变是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等一系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统称,其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脏局灶性病灶的检出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受扫描技术、病灶大小、血供、分化程度及对比剂的特异性等多因素影响,对于≤2cm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与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2]。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一种被广泛用于肝脏肿瘤性病变临床诊断及预后随访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3]。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一种新型的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经静脉注射后快速渗透过肝内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细胞外间隙并迅速达平衡状态,为病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4]。本研究旨在探究GdEOB-DTPA DCE-MRI和多排螺旋CT(MDCT)在≤2cm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3 期
2020年03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