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中的应用

作者:韩 舒1 陈殿森2

所属单位: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03) 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中心 (上海 200032)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克罗恩病(n=62)与肠结核(n=47)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疾病之间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种疾病病变累及部位、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增厚方式、肠壁增强方式、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改变、“梳状征”、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及腹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B最常发生于回盲部(78.72%),明显高于回盲部CD发生率(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非对称性增厚、肠壁均匀强化、肠壁分层或不均匀强化、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梳状征”、腹腔积液、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均较ITB多见(P<0.05);ITB肠壁对称性增生、肠系膜淋巴结均匀强化、淋巴结环形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均较CD多见(P<0.05);CD肠壁厚度及肠周淋巴结短径均较ITB高(P<0.05),CD肠壁及腹水强化程度均较ITB低(P<0.05)。结论 CD与ITB的CT影像表现各具一定特点,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CD与ITB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74.6;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0.04.037

前言

克罗恩病(CD)是一种可发生于口腔至肛门各段或多节段的慢性肠道非特异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回肠末端,病灶常与正常肠段间隔成节段性分布,称为“跳跃征”,早期常侵犯肠道黏膜组织,导致黏膜溃疡、淋巴滤泡增生,黏膜下层增厚,肠壁水肿增厚、肠腔狭窄,病情往往呈缓解-复发交替循坏发作[1]。肠结核(ITB)是结核分枝杆菌定植于肠道黏膜层导致黏膜发生炎性病变,出现黏膜溃疡、淋巴结增生、干酪性肉芽肿、形成结核结节、肠腔狭窄等表现[2]。ITB主要发生于肠道回盲部及邻近回肠末端,与CD发生部位类似,且病理特点大致相同,均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但两者之间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采用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CD不仅会使患者承受不良化疗反应,且可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展严重,而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TB可加速结核杆菌蔓延浸润,甚至引起患者死亡[3-4]。目前CD术前确诊率不足30%,与ITB之间相互误诊率在50%以上,因此寻找一种可准确鉴别CD、ITB的技术方法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的CD、IT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究多层螺旋CT对鉴别两种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