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蒋学斯1 曹明卓1 王 晶1 夏 敏2

所属单位: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 (辽宁 沈阳 110032) 2.辽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辽宁 沈阳 110032)

PDF

摘要

目的 研究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CT检查,分析不同分型与其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型30例,湿热夹瘀型22例,痰瘀阻滞型21例,肝肾亏虚型13例。四种分型均发生痛风石,其中骨质破坏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5.24%) 最高,高于湿热蕴结型、湿热夹瘀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软组织肿胀以痰瘀阻滞型发生率(90.48%)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滑膜增厚 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33.33%)最高,高于 湿热夹瘀型和痰瘀阻滞型(P<0.05);关节积液以湿热蕴结型发生率(73.33%)最高,高于湿热夹瘀型、痰瘀阻滞型和肝肾亏虚型(P<0.05)。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CT影像学表现具有关联性,患者CT影像学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其中医证型辨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CT影像学表现;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R445.3;R68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7.053

前言

痛风性关节炎是中年男性常见疾病,其形成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有关[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向年轻化发展[3-4]。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已有较长历史,辨证施治是其治疗原则,不同分型治疗方法也不同,因而准确辨证分型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传统中医诊疗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诊断要求,选择合理而客观的现代检查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医辨证治疗中,对现代中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CT影像学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