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NICU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MRI与CT诊断结果分析
作者:田 静 张 靖 任亚方 惠晓君 张义堂 张焕新 张 朋
所属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PDF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缺血缺氧新生儿脑部磁共振成像(MRI)与CT诊断结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24例为研究对象,均在出生后2w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分析两者诊断特点。结果 CT 分度确诊正常有5例,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35例、75例、9例,CT检查对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诊断准确率为95.67%; MRI分度确诊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44例、70例、1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CT 检查中发现基底核丘脑损伤9例、脑水肿79例、脑动脉梗死3例、脑室出血12例、 矢状旁区损伤3例,总检出率85.48%;MRI 检查中发现基底核丘脑损伤7例、脑水肿88例、脑动脉梗死5例、脑室出血17例、 矢状旁区损伤5例,总检出率98.39%,两种检查方式的总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12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水肿,CT检查发现,患儿大脑半球脑白质区出现低密度灶,呈散在分布,CT值在16~20Hu之间,且边界模糊不清;MRI影像学特点:脑水肿:在T1WI上表现为低 信号,在T2WI上则表现为高信号;颅内出 血:在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出血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 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受损:在T1WI上表现为片状稍低信号, 而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基底节区及脑干损伤:在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高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结论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原始反应活跃、过度兴奋等,CT检查及MRI检查均可作为诊断参考指南,但MRI对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可更早发现基底结节区损伤,CT检查可更早发现蛛网膜下损伤。
【关键词】NICU;新生儿;缺血缺氧; 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2;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7.003
前言
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脑部缺氧引起脑部病变,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1],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儿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甚至出现死亡,早发现、早治疗十分关键[2],当前临床常采用影像学检查确诊缺血缺氧性疾病,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准确判断疾病并评估预后,促进患者改善病情[3]。 新生儿的髓鞘发育还不够完善,且灰、白质界限较为模糊,可能存在 对比不佳的情况,因此在对小病灶及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病变早期的的临床诊断中,采用颅脑超声检查的敏感度明显不够,可能导致对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失去最佳时机,影响诊断效果,因此对新生儿缺血性脑病做出早期诊断、判断其损害程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病残儿是临床研究重点。CT具有断面成像及高分辨能力优点,较好的弥补了常规X线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足,逐渐成为临床上检查患者个身体部位的重要诊断手段[4];MRI具有较高软组织及空间分辨率,可清楚判断颅内病变情况,减轻辐射损伤[5],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我院124例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探讨CT诊断与MRI诊断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7 期
2020年07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