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肺癌化疗疗效评估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周芳1 张玉忠2 彭雪华3 黄洁惠4 邵国良5
所属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109) 2.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109) 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109) 4.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22) 5.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22)
PDF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双源CT双能量成像(DECT)肺癌化疗前后变化,探索DE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评估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22例经临床评估不能手术,但需要接受化学治疗的原发性NSCLC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活检证实,其中腺癌12例,鳞癌10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4岁)。 使用双源CT分别在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行双能量模式扫描,其中增强扫描时间为注入对比剂后的主动脉达峰时及第100s。测量各时期所有病灶化疗前后碘值,并分析比较病灶化疗前后碘值的变化规律。结果 部分缓解组(PR组)8例,稳定组(SD组)13例,病情进展组(PD组)1例, 无完全缓解组。化疗前各时期标准化碘值PR组均较SD组高,但是只有主动脉达峰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各时期化疗前后标准化碘值改变量均大于SD组(P<0.05)。各时期化疗前后标准化碘值改变量的ROC曲线均有助于预测疗效,其中主动脉达峰时曲线下面积约为0.909(P<0.05), 敏感度为100%,特异性69.2%;第100s曲线下面积约为0.971(P<0.05),敏感度为87.5%,特异性100%。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有助于原发性肺癌的化疗疗效评估。
【关键词】双源CT;肺癌;化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4.2;R5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6.018
前言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之首,且其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临床针对晚期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化疗、放疗、化放疗结合及靶向治疗等等,而化疗又是这些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的是RECIST标准,此标准是依据病灶长径大小变化将疗效分成四组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及病情进展。但由于RECIST标准仅仅是基于影像解剖上的形态学改变,实际上病灶发生形态学改变前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而在化疗早期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化疗药物对肿瘤的作用和疗效。Bollag G[2]等在对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研究中发现,存在81%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虽然其肿瘤大小尚未改变,核素显像却提示18FFDG摄取已有明显减少,由此说明虽然肿瘤内部代谢得到破坏和抑制, 但影像形态学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若用RICIST标准来评价疗效,显然存在偏差。MR灌注成像等新技术对肺癌的疗效评价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其不仅费用高,而且成像时间长,很多肿瘤患者无法忍耐等问题,因而还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双源CT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先进设备,目前的应用主要包括去骨功能、虚拟平扫、结石成分定性分析等。对于双能量成像在肺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目前还不常见。本文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探索肺癌化疗前后碘值的变化 规律,从而为临床肺癌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6 期
2020年06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