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DTI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诗卉 翟 建 朱 超 吴晓东 崔 翔

所属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1)

PDF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 (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 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 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 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 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 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 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 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 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 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 像;白质纤维束成像;预后

【中图分类号】R445.2;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6.006

前言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病一年时的病死率为11.4%~5.4%,死亡/残疾率为33.4%~44. 6%[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当前唯一能在活体显示白质纤维 束走行的影像学新技术[2],可以无创的评价脊髓纤维束的损伤程度。 利用DTI及DTT研究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病变部位损伤与临床评分的关系,探讨DTI在脑梗死患者诊断及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