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在评价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特征的应用

作者:王宁博

所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河南 南阳 473000)

PDF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DTI)分析在评价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临床特征的应用。方法 将本院自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活动期PM/DM患者纳入PM/DM组,另筛选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纳入患者均有双侧大腿DTI扫描结果,比较大腿肌肉前群、内群、后群肌肉组织中水肿肌肉、对照组(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ROI区域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本征值(λ1、λ2、λ3)。结果 ①各组不同肌肉组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M/DM水肿肌肉、PM/ DM未受累肌肉均以VI处ADC值最高,对照 组、PM/DM未受累肌肉以GA处ADC值最低, PM/DM水肿肌肉以SM处ADC值最低;组间比 较PM/DM水肿肌肉ADC值均显著高于PM/DM 未受累肌肉、对照组(P<0.05);②各组 不同肌肉组织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PM/DM水肿肌肉、 PM/DM未受累肌肉均以ST FA值最高,AD FA值最低;但组间F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大腿肌肉λ1均值>λ2>λ3(P<0.05);组间比较PM/DM水肿肌肉λ1、λ2、λ3均值均显著高于PM/DM未受累肌肉、对照组(P<0.05)。结论 DTI或可基于PM/DM患者水肿肌肉的各向异性特征对病变肌肉的病理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685.2;R59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6.046

前言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是一组以肌无力、肌痛等为首发症状的横纹肌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伴发肿瘤疾病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且至今病因不明[1-2]。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重要的影像学辅助检查手段,具高软组织分辨率优势,在反映水肿、脂肪信号上优势显著,而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则是MRI的功能成像方式之一,其可通过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描述组织特征,当前多用于中枢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3-4]。近年来。有研究将其用于肌病患者并取得相对满意效果,认为DTI用于检测四肢肌肉组织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据可行性,但国内PM/DM的DTI研究相对少见。鉴于此,现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PM/DM患者的DTI影像资料,分析其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特征的评估价值,为PM/DM的影像学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