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PVP术与PKP术治疗后再发骨折并发症的长期随访比较

作者:代 文

所属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关节外科 (河南 商丘 476100)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长期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行PKP治疗者纳入观察组(n=70,伤椎数=103节),行PVP治疗者纳入对照组(n=54,伤椎数=78节)。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3年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后凸 Cobb's角、疼痛度[视觉模拟法疼痛评分标准(VAS)]、下腰背部功能[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分析术后3年内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3个月、1年、3年时,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提升(P<0.0125),其中仅术后3年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后凸Cobb's角、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25),其中仅术后3年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25),但组间同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及再发骨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OVCF近期效果均较为理想,但PKP在术后远期维持伤椎形态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19.05.025

前言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o s t e o p o r o t i 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并发症,患者多主诉胸腰背部剧烈疼痛,甚至表现出脊柱后凸畸形症状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本丧失。临床保守治疗OVCF多以 支具外固定和卧床制动休息为主,少数患者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但往往无法阻止骨质持续丢失,继发多 处骨折风险极大,且长时间卧床极易引发下肢静脉血 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1],预后效果不甚理想,故而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既往椎弓根钉内固 定术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其棒-钉系统在骨质疏松 椎体内稳定性较差,术后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时有发 生,加之术式入路解剖范围较广,围术期出血量大 而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亦较高,近年来其 安全性备受脊柱外科领域的质疑[2]。随着微创医学技 术水平及人们对诊疗体验的要求日益提高,微创手 术治疗OVCF已逐渐成为医患双方的首选方案。目前 广受临床推崇的微创术式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 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前者应 用时间较长且临床普及度较大,凭借简便的手术操作 方案,在多数基层医院均可施行;而后者则是在前者 基础之上发展出的改良术式,手术方案更为完善但治 疗费用较高,部分患者经济条件不易接受。尽管临床 普遍认可PVP及PKP治疗OVCF的短期疗效[3-5],但长期 效果仍有待临床证实,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别对行 PVP及PKP的OVCF患者展开为期3年的长期随访,观察其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情况,取得一定成果,现报道 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