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Ia期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7例(癌变组) 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例(息肉组)的资料,采用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加动态增强(DCE)扫描,分析对比两组MR平扫、DWI与DCE表现和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伪彩图与ADC值。结果 息肉组肿块最大径在11~46(22.36±5.57)mm,在T1WI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DWI呈现低信号或稍高信号,ADC伪彩图大体呈绿色表现,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为持续渐进性强化;癌变组肿块最大径在18~48(25.16±5.57)mm,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DWI呈高信号,ADC伪彩图大体呈蓝色表现,强化特点为快进慢出型。息肉组经MR平扫为肿块内纤维核、 囊变、出血、带蒂、窄基底及结合带完整的出现率显著高于癌变组(P<0.05);息 肉组ADC值显著高于癌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应用于子 宫内膜息肉、Ia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中价值显著。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Ia期子宫内膜 癌;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7.33 ;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2.030
前言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软组织分辨力良好、空间立体三维成像、空间校准精确、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特点,在子宫内膜息肉、Ia期子宫内膜癌等女性盆腔疾病诊疗中应用广泛[1]。但相关研究报道指出,Ia期子宫内膜癌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时,经MRI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和临床误诊率[2]。本文现对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7例I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和3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以下描述。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7卷, 第 12 期
2019年12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