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MRI动态增强扫描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作者:卓奕武 孙井松 张孟军 汪海波 何晶波

所属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放射科 (广东 佛山 528315)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34例(A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8例(B组)。全部病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时间- 信号曲线(TIC)类型,对比分析动态增强参数:SImax(最大信号强度)、Tmax(峰 值时间)、Emax(峰值强化率)。比较2组间TIC类型和测量参数的差异性,采用 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MRI参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两组间Ⅲ型和Ⅱ型曲线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Tmax分别为 (49.41±12.06)s、(75.56±14.3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9,P=0.000);A组与B组SImax分别为(287.45±67.86)、  (278.16±2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7,P=0.465);A组与B组Emax分别为(1.60±0.59)、(1.67±0.21),差异无统计学意(t=-0.585,P=0.561)。Tmax、 Emax及SImax 3个参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 0.560、0.501,分别以56秒、1.56、 252.15为阈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94.4%、88.9%、94.4%,特异度分别为67.6%、52.9%、32.4%,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2、0.418、0.268。结论 TIC 曲线类型、Tmax可作为独立因素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SImax、Emax对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意义不大。

【关键词】动态增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6.1;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2.001

前言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0%-75%的甲状腺癌合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3]。因此,术前评估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多经过超声、CT或MRI病灶的形态学改变来判断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主观性,误诊率达40%-70%[4],笔者通过DCE-MRI技术研究病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揭示癌灶内部的生物学特征,旨在探讨DCE-MRI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