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兴明 滕 红 谢 英 赵张平 陈友琼

所属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四川 攀枝花 617067)

PDF

摘要

目的 分析64排双源电子计算机 断层扫描(D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 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经股动脉穿刺 介入治疗的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根 据最大瘤体直径分为5~10cm组(46例),>10cm组(22例);根据血供情况分为富血 供组(39例)和乏血供组(29例),并比较瘤 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差异。 结果 68患者治疗显效10例(14.71%),有 效35例(51.47%),无效23例(33.82%),总 有效率66.18%。术后180天时,5~10cm组 瘤体缩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10cm组(P<0.05),富血供组瘤体缩 小率、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均高于乏血 供组(P<0.05)。结论 DSCT三期动态增强 扫描可有效观察肝脏血管瘤血供,而评估 介入治疗适应性及效果,使患者得到更适 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肝脏血管瘤;双源CT;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5.3;R73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0.023

前言

  肝脏血管瘤为临床常见肝脏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为其主要发病类型,部分瘤体较小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予以保守观察,但对于瘤体持续增长或伴临床症状者则需及时予以治疗[1]。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脏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已逐渐普及,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瘤体大小及供血情况可影响介入治疗效果[2]。因此,分析肝脏血管瘤瘤体容积及血供情况,以预测介入治疗 效果,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64排双源电 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可利用2种不同射线能量成像,获得较高的组 织分辨率,应用于肥胖患者也能得到高质量图像,且能充分显示不同 血管期情况,分析肝内血管及肝外组织的立体关系,在肝脏血管瘤诊 疗中具有重要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行经股动 脉穿刺介入治疗的肝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以评估DSCT对诊疗的指 导意义,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