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MRI在评估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中的应用

作者:刘兵舰1 赵丽玲1 刘海峰2

所属单位:1.湖北省武汉市一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2.湖北省武汉市一医院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PDF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MRI序列在评估血 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中的应用价 值。方法 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 89例VD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病量表(MMSE)评分分为轻度组(n=52)和重度组(n=37),分 别采用T1WI、T2WI、SWI和DTI序列对两组 患者脑组织进行扫描和分析,测量并比较 脑室和脑裂参数、CMBs阳性率以及脑白质扩散系数。结果 轻度组C和D/A值低于重度组,G/E、G/A、G/L、G/LS、G/RS、G/ LCH及G/RCH值均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轻度组52例患者检出 CMBs阳性7例,占比13.46%;重度组37例 患者检出12例,占比3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两侧额叶 前部、枕叶后部、侧脑室前角和后角区、 半卵圆中心及海马区ADC值均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T1WI和T2WI序列可发现VD患者脑组 织萎缩和脑室扩张等病理改变,SWI序列 可检测CMBs发生情况,DTI则可对WMLs进 行定量分析,各序列均可一定程度解释VD 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机制,对评估患者 认知功能水平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09.002

前言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继发于脑血管病变所致 脑组织器质性损伤的老年性痴呆,是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s病的 第二大痴呆类型,其病因相对较为明确,因而经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 可一定程度控制或逆转患者认知功能损害[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清晰显示VD患者脑组织病理改变,已有报道对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脑萎缩、脑梗死及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等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虽然尚未得出统一结论,但普遍认为VD病情严重程度与上述损害有密切联系[2-3]。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新兴MRI技术的应用可准确显示脑微出血 (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和脑白质微小结构病变,使MRI在评价 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 报道尚较为少见[4]。本文主要探讨SWI和DTI等技术检测结果与V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为推广MRI在V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