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恶性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及 MRI的诊断效能及显像特点分析

作者:肖爱菊1 王团结1 李培岭1 赵东菊1 石太新1 张文林2

所属单位: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河南 新乡 453100); 2.河南省肿瘤医院儿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8)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恶性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效能及显像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9例疑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1例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48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分析恶性淋巴瘤的显像特点及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18F-FDG PET/CT对淋巴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75.00%、96.77%、96.43%、100.00%,MRI分别为97.56%、71.42%、93.75%、95.24%、83.33%,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18F-FDG PET/CT检查下可见恶性淋巴瘤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部分合并全身骨质、脾脏受累,淋巴结呈结节状及团块状,淋巴结SUVmax为(10.45±4.71),显著大于非淋巴瘤患者(P<0.05)。③恶性淋巴瘤患者DWI图像上以淋巴结病变为主,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在黑白翻转影像中呈现明显低信号;阳性组平均ADC值为(0.88±0.21)×10-3mm2/s,阴性组患者ADC值为(1.22±0.15)×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DWI序列及18F-FDG PET/CT诊断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相当,临床上可酌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脱氧葡萄糖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11.052

前言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组织实体瘤的总称,在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PET-CT是将PET成像与CT结合,一次性提供病灶功能信息及解剖定位信息的技术,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身断层图像,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2]。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唯一在无创条件下测定机体组织分子运动的检查技术,可从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观察及诊断,这一技术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基础[3]。目前临床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18F-FDG PET/CT及MRI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但两者诊断效能比较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行79例行18F-FDG PET/CT和(或)MRI的疑似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种方法的显像特点及其诊断效能,为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