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腹部

不同弥散敏感因子在MR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王明媚 张 欢 许万博 刘振河 解丙坤

所属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山东 德州 253000)

PDF

摘要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弥散敏感因子(b)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就诊的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40例(恶性组),再收集同期同科室的良性肿瘤患者40例(良性组)。比较两组b=1500时和b=2500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ADC、eADC值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b=1500时和b=2500时,恶性组ADC值低于全部患者、良性组,全部患者低于良性组(P <0.05);恶性组eADC值高于全部患者,全部患者高于良性组(P<0.05);b=1500和b=2500时,ADC、eADC值与病例结果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P<0.05);b=1500时,ADC、eADC值预测病理结果的AUC分别为0.853、0.863,b=2500时,ADC、eADC值预测病理结果的AUC分别为0.857、0.849。结论 b=1500和b=2500在MR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中可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b=1500诊断效果略优于2500,但是具体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望本研究能对MRI诊断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研究发展有帮助。


【关键词】弥散敏感因子;前列腺肿瘤; 良恶性;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69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5.0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