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术前MRI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徐 华 彭 东 鲁龙龙

所属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放射影像科 (陕西 西安 710003)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 增强扫描(DCE-MRI)应用于脑胶质瘤(BG) 分级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其与肿瘤微血管 (MV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BG患 者临床资料,以术中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 为“金标准”,将其分为Ⅱ级组(n=35)、 Ⅲ级组(n=21)与Ⅳ级组(n=28),比较三组DCE-MRI定量参数[转运常数(Ktrans)、血 管外细胞间隙体积分数(Ve)]及MVD水平差 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上 述指标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Ktrans 比较结果显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 组(均P<0.05);Ⅱ级组Ve、MVD水平均 明显低于Ⅲ级组与Ⅳ级组(均P<0.05), 而Ⅲ级组、Ⅳ级组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Ktrans、Ve、MVD水平与 BG病理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均r>0且 P<0.05)。结论 BG术前DCE-MRI定量参 数、MVD均与其病理分级关系密切,可为手术方案拟定或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参考依 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20.02.015

前言

脑胶质瘤(BG)属于临床最常见颅内原发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各病 例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特征异质性较大,其中低级别胶质瘤手术切 除后通常可获得痊愈,而高级别胶质瘤则在术后需辅以放化疗,且预 后效果相对较差[1]。然而脑组织活检目前仍在立体定位、有创性等方 面存在较大局限,虽可作出准确诊断但实用性极低,因此仍有赖于术 前影像学检查协助判定[2]。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颅 脑无创检查方案,可在时间、空间维度提供较高分辨率,且借助多序 列、多方位、多参数特点,提供丰富的解剖与形态学信息,其中尤其 以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序列尤为突出,对定量描述瘤体血供特点有积极 意义,尽管在BG诊断中已应用较多[3-4],但仍未将其与组织学微血管密 度(MVD)之间建立起联系。对此,本研究旨在探索DCE-MRI分级诊断BG 的加之及其与MVD相关性,取得成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