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危重患者实施SBAR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模式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牛建佩 胡少华 常小霞 刘艳红 白瑞莉 靳冰蕾

所属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实施SBAR模式床旁交接班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综合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的 专科特点,将交班内容根据SBAR模式进行标准化设计,运用到床旁交接班。分析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进行病情交班 的缺陷情况、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结果 危重患者运用SBAR模式进行床旁交接 班,交班时病情不全的缺陷率由20.3%降低至8.8%(P<0.05),“患者病情掌握”的成绩由实施前的7.8分提高至实 施后的9.5分(P<0.05),护士对交班模式满意度为33.43分(满分36分)。结论 运用SBAR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规范 危重患者交班流程,减少护理人员病情交班时的信息遗漏,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SBAR模式;交班;护理;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19.05.031

前言

  交接班就是患者照护的转移,包括信息、责任及权利,在医生、护士等临床工作人员间的转移[1]。WHO及其他国家的卫生组织,一致认为有效的交接班能够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2-3]。SBAR沟通模式即现状(Situation)、 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 (Recommendation)的首字母缩写[4]。将SBAR沟通模式,结合科室专科特色,运用到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使交接班内容标准化,以达到完整的信息传 递[5-6]。本研究根据科室专科特点,设计SBAR交接班表进行交班,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统计病情交班的缺陷项目数、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旨在改善交班质量,保证对住院患者实施持续性最佳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