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MRI影像学特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郑运松1,2 钟 晖1 郭艳萍2 王 咪2 牛 锐1
所属单位:1.陕西省咸阳市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PDF摘要
目的 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MRI影像学特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7月期间我院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60例Ⅰ期、Ⅱ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7d内及术后14d、30d均接受盆底MRI检查,观察肛提肌及部分器官形态改变,并对肛提肌及部分器官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肛提肌相关参数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4d、术后3个月肛提肌裂孔横径(LH-W)、 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H-L),左、右侧耻骨直肠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及肛提肌板角度(LPA)均依次增大,肛提肌体积 (LVOL)依次缩小,且术后14d、术后3个月膀胱颈、宫颈、肛直肠连接处距耻尾线 (PCL)的垂直距离均依次缩小,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46例肛提肌裂孔形态维持较正常的“V”形,余14例(23.33%)形态改变为“U”形,其中6例(10.00%)耻骨直肠肌断裂;此外,8例(13.33%)两侧肛提肌不对称,4例(6.67%)肛提肌不同程度萎缩;4例(6.67%)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早期即可能发生盆底功能下降,MRI检查及三维重建能及时发现肛提肌形态及解剖结构异常,继而可为临床早期干预、延缓或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关键词】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肛提肌; MRI;盆底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13.4+2;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2.029
前言
子宫对于女性而言为极其重要的器官,而一旦确诊为子宫及附件良、恶性病变往往需要行子宫切除术治疗[1]。近年来,随着女性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变及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相关疾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较过去更为普遍。遗憾的是,子宫切除术无疑可严重破坏盆底组织结构,尤其易使盆底组织器官因失去依托而发生盆底器官脱垂与肛提肌形态异常等,继而破坏膀胱、直肠、阴道等组织功能,最终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通常盆底肌群位置较深,临床触诊即常规检查对于观察肛提肌损伤等的价值有限[2-3]。除了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以外,MRI为筛查盆底肌肉损伤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对软组织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可清晰显示盆底深部的细微结构,配合三维重建可多角度、多维度、多平面评估肛提肌的形态改变[4]。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形态MRI影像学特征变化。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7卷, 第 12 期
2019年12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