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表现分析

作者:周存凉1 丁勇生1 沈月红1

所属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006)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到2018年3月到医院就诊MM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PET/CT检查。统计MM在 MRI、PET/CT中影像学表现,统计MRI、 PET/CT的诊断效能,统计MRI、PET/CT对 不同类型MM检出率,统计MRI、PET/CT对 MM分期情况(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结果MRI影像表现为MM患者在常规T1WI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并在T2WI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PET/CT影像表现为骨髓弥漫型患者多处骨质摄取FDG不均匀,骨质破坏型患者病灶处可见异常18F-FDG摄取浓聚,髓外病变型患者显示全身骨质对FDG存在不同 程度摄取;PET/CT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T/CT在骨质破坏型检出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PET/CT 对MM分期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诊断MM准确率、灵敏度更高,对骨质破坏型MM检出率更高。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3.3;R445.2;R4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9.12.045

前言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浆细胞出现异常增殖引起血液系统恶 性肿瘤,通常前驱病变表现为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在血液系统肿瘤中MM占比10%左右,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1-2]。MM临床表现有骨质疏松、骨痛、出血等,骨髓瘤骨病是其特征性病症。由于MM病因尚未明确,病情发展隐匿缓慢,漏诊率及误诊率均较高[3]。有研究显示在MM无症状期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有效诊断MM十分关键。常规X线检测是诊断MM的基本标准, 但患者仅在骨小梁被破坏超过30%时才显示阳性,大约有20%左右患者 在X线检查后表现出阴性[4]。磁共振成像(MRI)可在骨破坏早期显示患者骨髓内异常浆细胞浸润情况,但扫描范围较为局限,全身显像耗时长且费用昂贵[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检查方式,可通过评估病灶处代谢增值情况进行诊断,诊断范围更广且诊断效能更高[6]。基于此,本研究通过MRI及PET/CT诊断MM,旨在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在MM诊断中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