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基于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的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特征分析*
作者:董玉茹1 王 胜2 马沛沛3 张 淑3 吴春楠1 陆 静1
所属单位:1.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磁共振科 (北京 100039); 2.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卫生经济管理科 (北京 100039); 3.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神经内科 (北京 100039)
PDF摘要
目的 探究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下不同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部位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80例急性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狭窄部位信息,对不同人群动脉狭窄部位分布进行描述,多组连续变量比较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研究发现,8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70±12.41)岁,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狭窄部位分布存在差异(χ2=22.75,P<0.0001),不同性别患者的狭窄部位也存在差异(χ2=12.23,P=0.0169),在男性患者中年龄是影响动脉狭窄部位的因素,在各年龄段中性别均不是影响因素。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急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分布不同,研究结果以期提高卒中患者的诊治的精准性,为减少卒中疾病负担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高分辨核磁血管成像技术;急性卒中;颅内动脉狭窄分布
【中图分类号】R743.3;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09
前言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仍然呈现上升趋势[1]。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46%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2]。卒中患者与脑部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既往检查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方式有数字造影技术[3]、核磁血管成像技术[4]、CT造影技术[5]等,但是由于脑血管较纡曲,过去常规的方式均不能全程清晰显示,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是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显示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明确斑块的相对位置,判断斑块特性,其优越性远大于其他检查手段,逐渐在颅内大动脉检查中得到应用[6-7]。本研究利用HRMRI检测技术,80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研究结果以期了解不同卒中人群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提高诊疗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卒中引起的不良结局,从而为减轻卒中的疾病负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9 期
2020年09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