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18F-FDG PET/CT和 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活动程度的价值分析

作者:远 奇 马玉波

所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 200011)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DG PET/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炎症活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CAS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根据斑块成分分为胶原斑块、脂质斑块、钙化斑块和出血斑块,比较四组靶-本底比值(TBR),并对各斑块MRI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CAS斑块仅累及左侧颈动脉6例,仅累及右侧颈动脉4例,累及双侧颈动脉28例;出血斑块、脂质斑块的TBR值明显大于钙化斑块、胶原斑块(P<0.05);出血斑块与脂质斑块的TB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与胶原斑块的TB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和MRI检查可从斑块形态、成分、信号特点等方面来反映CAS斑块炎症活动程度,对预测CAS斑块患者血栓形成事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 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图分类号】R445.6;R445.2;R5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08

前言

       众所周知,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密切相关,而炎症在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评价斑块的炎症活性程度有助于发现易损斑块,更准确地监测病情[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AS斑块监测的方法也多样化,单纯从斑块形态、大小等方面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单纯MRI检查并不能完全识别所有较高炎症活动程度的斑块[2]。单核/巨噬细胞是反映斑块炎症的生物学标志物,单核细胞黏附于动脉内皮细胞,逐渐向内膜移行,逐渐分化为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斑块脂质核的主要成分,巨噬细胞能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大量研究证实,18F-FDG PET/CT能显示斑块内巨噬细胞吸收程度和代谢活动情况[3-4]。本研究对CAS斑块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旨在分析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评估斑块炎症活动程度方面的价值,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