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应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83例存在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A对其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诊断效能,比较CTA与CAG下临界病变血管病理参数[外弹力膜(EEM)面积、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斑块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I)]差异。结果 83例患者经CAG确诊临界病变血管97段,CTA准确诊断出80段,其余10段高估为重度狭窄,5段低估为轻度狭窄,2段漏诊;经IVUS确诊钙化斑块35枚、纤维斑块36枚、脂质斑块26枚,CTA诊断出钙化斑块37枚、纤维斑块37枚、脂质斑块23枚,无漏诊情况,诊断准确率为79.38%(77/97)。CTA与CAG下EEM面积、MLA、PA、PB、EI、RI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CTA诊断临界病变准确性较为突出,能在早期定性或定量分析其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为临床病情判定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临界病变;狭窄程度;斑块性质
【中图分类号】R541.4;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28
前言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通常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下狭窄程度在50%~70%间的病变血管[1],由于病情并未到达重度狭窄或阻塞的严重程度,既往临床重视度通常不足,因而尚未总结出规范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研究取得不断进展,多认为存在临界病变冠脉的部分患者,即便当前无典型心肌缺血表现,仍可能由于局部易损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灌注不良[2],因此临床有必要对该类高危患者尽早作出识别并采取应对措施。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多依赖于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有创技术完成 [3],并不适用于早期筛查诊断。CT血管造影(CTA)应用于冠心病诊断方面已有较长历史,由于能同时对血管病变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估[4],检查方案已获得心血管内科临床广泛认同。对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A诊断临界病变冠脉的效能,现将取得成果作如下报道。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9 期
2020年09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