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ADC值在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分级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吴 海 王畿林 熊乐俊

所属单位: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四川 乐山 614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术前定量分析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手术病理学组织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年龄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患者48例作为对照1组,选择同期、同年龄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内膜正常的宫颈癌患者24例,作为对照2组。三组受试人群均采用MRI扫描仪扫描盆腔,对比观察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ADC值、病例组不同组织学分级中ADC值,并使用ROC曲线对病例组高低级别患者子宫内膜癌ADC值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病例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三组间mADC、rADC、min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mADC、rADC、minADC值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组织学分级中mADC、rADC、min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DC、rADC值G1、G2、G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nADC值G1与G2、G1与G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子宫内膜癌ADC值mADC、rADC、minADC值均高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R O C 曲线分析:mADC、rADC、minAD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16、0.778、0.849;诊断临界值依次为:1.05×10-3mm2/s、0.74、0.82×10-3mm2/s。结论 mADC、rADC、minADC值对不同子宫内膜组织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且能辅助判断不同病理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肿瘤分级;表观扩散系数;扩散加权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7.33;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39

前言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近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综合评估进行拟定,但大多数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术前多使用影像学辅助诊断,主要包括:超声、CT、MRI等。蒋丽娜等[2]研究发现,阴道超声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严重,且无法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CT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大量研究发现,MRI检查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可通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水分子扩散情况进行量化,对肿瘤良、恶性辨别优势明显[3]。基于此,本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ADC值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分级评估中的应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