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腹部

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作者:刘俊红 金晓蕾* 陈尚凡 王 蔚 俞晶晶

所属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6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78岁,平均(52.46±4.29)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恶性,其中恶性病变32例,良性病变6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b值下两组患者的DWI信号强度分布情况,以及不同b值下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通过EmpowerStats软件中的分层交互检验作用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WI-ADC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1)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组患者在不同DWI信号强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ADC值均是影响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不同b值下的ADC值表现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平均ADC值明显低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增生性子宫内膜病变、炎症性子宫内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b值下,增生性与炎症性子宫内膜病变间ADC值差异以及局限型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s/mm2的局限型与弥漫型子宫内膜癌的ADC值显著低于b值为50、400s/mm2ADC值(P<0.05)。(4)分层交互检验分析显示,无论是否调整因素,子宫内膜良性与恶性病变两个群体中b值与ADC的关系始终存在,且在经过交互检验作用(Pinteraction)后,发现子宫内膜良性与恶性病变不能影响b值与ADC之间的关系(均Pinteraction>0.05)。(5)ADC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值为800s/mm2的AUC最大,为0.862,即b值为800s/mm2时ADC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大,其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截断值为1.38×10-3mm2/s,敏感度为0.871,特异度为0.883。结论 DWI对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鉴定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不同b值下ADC值对于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诊断有较高的鉴定价值,且b值为800s/mm2时ADC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大。


【关键词】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b值;ADC;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5.0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