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骨骼肌肉

基于QCT腰椎体积骨密度和椎旁肌群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建隆1 王中秋2 谢玉海1 魏天贤1 张宁宁1 夏 鹏3,*

所属单位:1.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安徽 太和 236600)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3.无锡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71)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定量CT(QCT)测量不同年龄段腰椎体积骨密度(vBMD)、椎旁肌脂肪含量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差异,并分析腰椎vBMD与椎旁肌(包括腰大肌、多裂肌、竖脊肌)脂肪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742例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腰椎CT检查的个体。根据年龄分组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并按照腰椎vBMD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组,比较各组间的年龄及椎旁肌脂肪含量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腰椎vBMD与椎旁肌脂肪含量、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的腰椎vBMD显著低于中青年组,而椎旁肌脂肪含量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与腰大肌、多裂肌及竖脊肌脂肪含量在骨量正常组中最低,在骨质疏松组中最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腰椎vBMD与年龄、腰大肌脂肪含量、多裂肌脂肪含量及竖脊肌脂肪含量均呈负相关(r = -0.627、-0.173、-0.396、-0.278, P<0.001);在控制年龄及性别因素后,腰椎vBMD与多裂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 = -0.091, P=0.014),与腰大肌及竖脊肌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多裂肌脂肪含量、年龄及性别是腰椎v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组腰椎vBMD显著低于中青年组,且椎旁肌脂肪含量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此外,腰椎vBMD与多裂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


【关键词】骨密度;椎旁肌;脂肪含量;定量CT

【中图分类号】R322.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5.0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