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涵婷 熊瑞芳 李承毅 唐小平*

所属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06)

PDF

摘要

目的 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以此反应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连续行颈动脉CTA、颈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资料。测量患者颈动脉CTA斑块侧、对侧PFD。选取每位患者管腔狭窄最严重的颈动脉段进行分析,计算斑块侧PDF、非斑块侧PDF及二者PFD差值(ΔPFD)。根据颈动脉高分辨MRI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内出血组(IPH组)、非斑块内出血组(非IPH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PFD的差异。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先通过独立样本 t检验评估IPH组和非IPH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的差异,再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评估两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差异,最后将斑块侧颈动脉PFD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4 例患者,平均年龄(67.9±8.9)岁。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 高于非IPH组[(-44.21±14.75)HU vs(-64.87±13.2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颈动脉ΔPFD高于非IPH组[(53.91±24.82)HUvs(35.88±14.52)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高于非IPH组[(4.76±1.97)mm vs(3.88±1.4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患者配对 t 检验结果显示,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 PFD 均 值[(-44.21±14.75)vs(-97.20± 20.43),P<0.001]高于对侧,非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 PFD 均值[(-64.87±13.25)vs.(-99.14±11.21),P <0.001]同样高于对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显 示 , 调 整 混 杂 因 素 后 颈 动 脉 斑 块 侧 P F D (OR=1.194,95%CI:1.059~1.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 PFD 均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61~0.946,P<0.001]对IPH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 颈动脉 PFD 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IPH存在相关,PFD为IPH的早期预测和风险分层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易损斑块;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斑块内出血;炎症;颈动脉CTA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4.0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