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探析

作者:余可斌 赵德春

所属单位: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51)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256-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256-SCTA与DSA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对比256-SCTA与DS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256-SCTA与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结果 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92%,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5.89%,Kappa值为0.800;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0.41%,Kappa值为0.578。256-SCTA诊断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明显高于DS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6-SCT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高于DSA(P<0.05)。结论 256-SCTA可真实反映脑动脉瘤影像,与手术检查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735;R730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11

前言

       颅内动脉瘤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患者常常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首次出血后病死率、致残率超过30%,而二次出血后病死率为70%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3]。早期确诊并积极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其预后。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无法清晰显示瘤体血栓形成状况,对继发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理改变显示不佳,操作有创性,且耗时长、费用昂贵,同时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栓子脱落等。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手段,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影像学特征,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且安全、无创,可快速清晰获得动脉影像,有潜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检查方法[4]。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56-S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