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头颈部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用于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 辉1 李 昕1 任睿泽2 张 晨1 方凤奇3 宋清伟1 刘爱连1 夏云龙4 李智勇1
所属单位: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4.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辽宁 大连 116000)
PDF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用于评估蒽环类药物对左心室心脏毒性的可行性情况。方法 本文纳入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化疗的患者11例,均为女性,年龄28~5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1个月及6个月时完成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应用Reportcard软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应用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 42软件测量左心室径向应变、收缩期径向应变率、舒张期径向应变率、圆周应变、收缩期圆周应变率、舒张期圆周应变率、纵向应变、收缩期纵向应变率、舒张期纵向应变率。使用SPSS22统计软件分析三组之间的心功能及应变差异性情况。结果 在蒽环类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1个月及6个月时乳腺癌患者的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RS、SRSR、DRSR、CS、DCSR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间的相对延长具有负相关性(-0.41,0.02;-0.39,0.03;-0.35,0.05;-0.43,0.01;-0.37,0.04);LVEF值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间的相对延长也具有负相关性(-0.39,0.03)。在化疗后6个月时,乳腺癌患者左心室DRSR呈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导致的早期心肌损害检测中,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其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肿瘤; 化疗;形变
【中图分类号】R445.2;R73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09.031
前言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手术联合术后综合治疗,其中化疗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蒽环类药物疗效确切、抗瘤谱广,抗瘤作用强,成为乳腺癌化疗中最为常用且有效的抗癌药物[2],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同时,它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但是,蒽环类药物对心脏具有一定毒性作用[3-4],剂量积累得越多,毒性作用越显著,并具有不可逆性。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尚未统一,造成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肌纤维化[5],并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其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10倍,并增加了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化疗结束25年后发生心衰的风险[6-8]。因此,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中,可以早期检测到心脏功能的损害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仍是评价心脏毒性的最核心指标[9],定义为伴随充血性心衰症状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5%以上,以及不伴随充血性心衰症状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10%以上至总射血分数55%以下。但是,射血分数主要是反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参数,而心脏毒性本质上是心肌的损害,因此,如何早期观察并定量评估心肌情况其实更能直观、准确反应心脏毒性情况以及程度。
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 Resonance,CMR)的心肌应变技术是一种可以客观、定量反应心肌纤维形变的新的后处理技术。心肌形变异常大多早于临床症状,因此,对心肌形变的检测也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及疾病进展。本研究旨在于乳腺癌术后并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中,初步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用于评估蒽环类药物对左心室的心脏毒性作用的可行性情况。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9 期
2020年09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