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多种MRI征象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扫描肿块型乳腺炎、组织病理学证实肉芽肿性乳腺炎268例(312处)与手术证实为肿块型乳腺癌患者297例 (337处)的MRI征象(包括病灶象限分布、 形态、边缘、实性部分ADC值、乳头或皮肤凹陷、乳房皮肤增厚、强化特点、时间-信号曲线、病变中心增粗迂曲血管、 腋窝淋巴结肿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多种MRI征象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不同阳性MRI征象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 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 边缘模糊、不均匀强化伴病变内部小环状强化及ADC值范围(1.10±0.18×10-3 mm2/s)更常见于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中(P<0.05),OR值分别为10.223(95% CI:5.836~18.367)、11.413(95% CI: 6.811~19.896)和12.845(95% CI:6.781~23.902),病灶象限分布、形态、乳头或皮肤凹陷、乳房皮肤增厚、时间信号曲线、病变中心增粗迂曲血管、腋窝淋巴结肿大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阳性单一征象中, 病变边缘模糊敏感度最高(87.4%),不均匀强化伴病变内部小环状强化特异度 最高(82.7%),两种联合征象中,病变边缘模糊+ADC值范围(1.10±0.18×10-3 mm2/s)敏感度(90.5%)最高,不均匀强化伴病变内部小环状强化+ADC值范围 (1.10±0.18×10-3mm2/s)特异度(88.6%) 最高,3种征象联合时,敏感度及特异度 分别为93.9%、92.4%。结论 病灶边缘模糊、不均匀强化伴病变内部小环状强化及 ADC值范围(1.10±0.18×10-3mm2/s)在肿 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征象联合观察能有效提高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的特异度。
【关键词】 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 ; MRI;多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0.08.021
前言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为一种以局限性于乳腺小叶非干酪样坏死、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起病隐匿,临床多以无痛性或疼痛性乳房肿块及硬结、溢乳、皮肤溃疡就诊,极易与乳腺癌相混淆[1-3];按MRI增强后强化形态分为肿块型与非肿块型,既往单因素研究表明,分布于乳晕后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均匀强化伴病变内部小环状强化、ADC值范围 (1.10±0.18×10-3mm2/s)范围、渐增型时间信号曲线、乳头或皮肤凹陷、乳房皮肤增厚、病变中心增粗迂曲血管、腋窝淋巴结肿大对肿块型GM具有诊断价值[4-7],但多种MRI征象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具有诊断价值以及各种征象在肿块型GM诊断中的权重是否相同,尚无相关报道。笔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肿块型GM多种征象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各种征象及其联合征象在肿块型GM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8 期
2020年08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