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联合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肝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8例ICC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ICC诊断灵敏度和特异 性,并总结ICC的相关影像特征。结果 MSCT+AFP+CEA检查诊断IC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83%和93.75%,均显著高于AFP、CEA、MSCT单独检查和AFP+CEA检查 ( P<0.05)。CT平扫中所有病灶平扫可见圆形、分叶状或多结节融合的边界不清低密度影,其中肿块或结节型32例,局部浸润病变型10例和弥漫浸润型6例。32例肿块或结节型病灶边可表现为分叶状或菜花 样,有8例病灶周围见环形更低密度影,4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相邻肝包膜凹陷, 形成所谓的“癌脐”征象。35例病灶远端可见胆管扩张,并呈圆形或藤条状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影。4例病灶在动脉期呈现轻度强化,且呈边缘环状强化,其中有12例肿块或结节型病灶内部呈网格状、片絮状强化。42例病灶在静脉期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及范围高于动脉期,在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强化,呈“慢进慢出”的特点。结论 MSCT可直观显示肿瘤病灶大 小、位置以及转移等情况,联合多项肿瘤标志物共同检测对诊断ICC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关键词】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0.08.026
前言
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消化系统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3.25%~8.20%,在肝内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1-4]。目前本病诊断主要依赖肿瘤标 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其中CT和MRI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技术[5]。本文旨在研究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联合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检查对ICC的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8 期
2020年08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