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骨E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骨EG中13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共17处病灶,其中发生在颅骨7例、椎体3例、锁骨1例、 骨盆2例、肋骨1例、长骨3例。颅骨病灶 表现为侵犯颅骨内外板穿透性骨质破坏, 可出现“双边征”;椎体表现为楔形或扁平椎改变,可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脊髓受压,椎间隙不受累;长骨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边缘硬化,可见层样骨膜反应及“袖套征”;骨盆、肋骨及锁骨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灶在CT上一般呈混杂密度肿块影,MRI上病灶为稍长T1、T2信号,周围伴有脊髓及软组织水肿,病灶内部有坏死。骨EG的病理表现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结论 骨EG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
【关键词】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0.08.048
前言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一种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骨肿瘤样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1],是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60%,占骨肿瘤样病变的1%[2]。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学表现因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骨EG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8卷, 第 8 期
2020年08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