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

作者:袁知东 石 桥 冯 飞 曾建奇 范秀松 刘紫薇 成官迅

所属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036)

PDF

摘要

目的 评估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性,证实延迟扫描的价值和必要性。方法 将我院在256排CT(GE Revolution)上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87例房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CCTA扫描均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机架旋转时间0.28s,自动kV和智能mA技术,噪声指数为25HU。通过Auto-gating技术确定CCTA扫描的时相,曝光时间为0.5至0.8s。以流速为0.08ml/s/kg的流速注射对比剂(370mgI/ml)10秒后追加注射生理盐水50ml。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升主动脉阈值达到300HU后延迟4秒开始CCTA扫描。在CCTA扫描后,一名放射医师立即查看图像确定左心耳的充盈情况,完全充盈者结束检查,未完全充盈者60秒后扫描延迟期。扫描时相设定为R波后250ms至550ms,曝光时间0.3s,噪声指数为30HU。记录CCTA扫描和延迟扫描的CTDIvol和DLP。结果 87例CCTA扫描的患者中,左心耳充盈和不完整充盈的数量分别为34例和53例。在延迟扫描的53例患者中,22例显示左耳充盈缺损的患者被诊断为左心耳血栓,食道超声检查证实其中20例血栓,另两例CT显示小于5mm的血栓超声未发现。在CCTA扫描时左心耳未完全充盈的比例为60.9%(53/87),延迟期确诊左心耳血栓的占全部房颤患者的比例为25.3%(22/87)。结论 延迟扫描可明显增加房颤患者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左心耳血栓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延迟扫描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19.08.013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环肺静脉线性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主流的根治房颤的方法[1]。而左心房和肺静脉血栓是其绝对禁忌症,冠状动脉疾病是房颤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必须排除左心房肺静脉血栓和确定冠状动脉疾病情况。经食道超声检查(TEE,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可明确有无左心房和肺静脉血栓,但无法观察冠状动脉[2],其操作复杂、结果依赖操作者的经验水平,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检查过程痛苦,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冠状动脉CTA(CCTA,coronaryCT angiography)一次扫描即可清晰显示心脏各房室和冠脉结构,明确有无左心房肺静脉血栓和冠状动脉病变。房颤患者左心房无效收缩致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耳代偿性扩大,血液淤滞排空能力下降,对比剂充盈时间明显延迟,常规CCTA扫描时左心耳不能完全充盈而容易被误诊为血栓形成[3]。延迟扫描增加了左心耳的充盈时间,大幅提高左心耳的充盈和显示。本研究评估25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扫描诊断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性,证实延迟扫描的价值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