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以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先后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MRI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所有患者于治疗1个月后再次接受MRI检查,并与治疗前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MRI共检查出751个病灶,CT共检查出156个病灶,MRI在额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在内囊、小脑、小脑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M R I对于≤5 m m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而对于6-10mm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病灶均有缩小,与首次MRI检查比较,≥11mm病灶缩小显著(P<0.05),而≤10mm病灶与首次MRI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对对微小病灶显示清晰,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腔隙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3;R445.2;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19.08.008
前言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其是指脑动脉在发生硬化及闭塞后出现组织坏死,且最终坏死组织被清除后留下空隙的一种疾病,多发于内囊、丘脑及脑干等部位,该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相关研究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主要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方法为主,这些方法虽能够清晰显示病灶,且伪影率较低,但临床对这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率、优缺点等尚且存在争议[2-4],因此为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17卷, 第 8 期
2019年08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