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DTI联合DWI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

作者:张 迷1 杨 燕1 郑卫华2

所属单位: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影像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ACI)缺血半暗带(I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ACI患者行磁共振DWI、DTI扫描,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6h内)组与急性期(6-24h内)组,对核心梗死区、IP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各参数相对健侧的r A D C值、r F A值、rDCavg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I患者梗死核心区ADC值、FA值、DCavg值均明显低于镜像对侧区(P<0.05)。IP区ADC值、F A值、D C a v g值均明显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脑梗死IP区ADC值、FA值、DCavg值较健侧均出现降低,且急性期rADC值、rFA值、rDCavg值均明显低于超急性期(P<0.05)。rADC值与rFA值、rDCavg值均呈正相关(r=0.589、0.685,P<0.05),rFA值与rDCavg值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 MR-DWI获取的ADC值及DTI获取的FA值、DCavg值可能成为判定IP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中图分类号】R743.33;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19.08.005

前言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我国国民常见死因,亦是导致中老年人永久性残疾的重要原因[1]。近年认为,ACI后异常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IP定义为围绕脑梗死核心的低灌注缺血组织,其可能丧失神经电活动,但仍具有较为完整的结构及相对正常的离子平衡[2]。IP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呈动态变化的,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及其程度加重,梗死核心区面积不断增大,IP面积逐渐减小朝着梗死组织发展。同时IP具有可逆性,有效的血流再通可促使其向正常组织发展,故及时接受干预尤为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均能发现IP,且溶栓等血管再通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发现IP的存在情况是临床近年研究之热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诊断脑梗死的高敏感、高特异度序列,但其适用于不可逆性损伤细胞的评估[3]。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由DWI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序列,其通过对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及方向性程度,可较好反映ACI病理变化[4]。本研究旨在探讨DTI联合DWI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