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作者:高雨佳1 刘 振2 马 骏2 霍英松1 武新英1 陈国中1,*

所属单位: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PDF

摘要

目的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 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vs. 158.19±28.06,P =0.037)、Pressure 术 后(19735.10±8609.18vs. 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1.01vs. 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 术 前(OR=1,95%CI:0.999~1, P=0.017)、Pressure(OR=1.001, 95%CI:1~1.001, P=0.007)、WSS术前(OR=1.096, 95%CI:1.002~1.198, P=0.045)和WSS术后(OR=0.888, 95%CI:0.806~0.979, 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1%。结论 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计算流体动力学;壁剪切应力;CT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4.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