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盆底二维超声观察产后便秘妇女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

作者:贝燕玲1,2 罗舒榆2 王慧芳2,*

所属单位:1.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00) 2.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PDF

摘要

目的 通过盆底二维超声成像相关参数评估产后便秘妇女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86例在我院进行产后6~12周盆底超声检查、临床诊断便秘的初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并选取同期无便秘症状的经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的初产妇各100例作为对照组。在正中矢状切面测量所有产妇静息状态和有效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 裂孔前后径及其变化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对观察者内及不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和Valsalva 状态下产后便秘妇女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经阴道分娩组产后便秘妇女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各组间肛提肌前后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肛提肌裂孔前后径相关性良好(ICC>0.8)。结论 经会阴二维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是一种可重复性高且易于获得和使用的方法。产后便秘妇女盆底裂孔前后径较无便秘产妇显著增大,该参数可 有效评估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学改变与便秘的关系,更适合应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关键词】二维超声成像;产后女性;便秘;肛提肌裂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459.3;R4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1.01.017

前言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大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及便秘等[1],在妇女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3%~36%[2]。分娩和妊娠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国外研究数据显示,40.7%产妇产后一年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3],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以往研究发现, 产后便秘与肛提肌裂孔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4-5]。目前,临床评估肛提肌裂孔多采用三维/四维盆底超声和断层超声成像进行轴平面成像,该技术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以及先进设备,而我国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这个条件,不利于产后盆底超声筛查的推广和普及。因此,本研究通过盆底二维超声成像相关参数评估产后便秘妇女的盆底解剖结构变化,了解产后便秘与盆底结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早期、有效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