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急性生理变化(例如 循环衰竭)、直接的细胞热毒性、炎症和凝血障碍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热射病患者的颅脑病变主要是细胞毒性水肿和颅内出血。患者颅脑损伤的影像学特点主要有:(1)病变分布区具有 对称性,双侧小脑、海马等部位常出现对称性细胞毒性水肿,DWI呈对称性高信号,伴ADC值减低;(2)颅内多发微 出血灶,这可能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SWI较常规序列能灵敏的检测到颅内微出血灶;(3)通过DTI探测热射 病患者小脑组织FA(各向异性分数)值降低的程度,可帮助判断患者的小脑神经纤维损害情况;(4)应用MRS可以探测 到热射病患者未出现形态结构变化之前的微观代谢改变,氢质子波谱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NAA/Cr值明显降低,提示 神经元受损。
【关键词】热射病;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2;R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0.06.041
前言
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到40℃以上,伴有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障碍(包括谵妄、抽搐或昏迷)[1]。尽管适当降低了体温并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热射病通常还是 致命的,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可能会遭受永久性神经损伤[2]。以往关于热射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其影像学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对热射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进行综述,为热射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临床上将热射病分为典型性(又称非劳力型)和劳力性两种类型。典型性多见于儿童,老年,体弱、有 慢性疾病的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较低,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易患热射病。劳力性多见于健康成人,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持续工作或运动所致。这两种 类型均可引起体温调节机制失代偿,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罕少疾病杂志
第27卷, 第 6 期
2020年12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