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DWI表观扩散系数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分析*

作者:鲍志国 杜森 周青 赵森 尹晓翔 张二宁

所属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 开封 475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

腺癌病理特征、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DWI检查。评估各组患者病灶ADC值,分析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与ADC值的关系,评估各组患者病灶微血管生成状况[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析微血管生成状况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①各病理类型乳腺癌ADC均低于对照组(P<0.05),浸润性导管癌ADC低于导管原位癌及其他类型(P<0.05),导管原位癌与其他类型乳腺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组织学分级ADC对比差异有不同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及Ⅱ级ADC均低于Ⅲ级(P<0.05),Ⅰ级与Ⅱ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OC曲线显示:ADC诊断乳腺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435,曲线下面积为0.930;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215,曲线下面积为0.67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浸润性导管癌ADC值与其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关系(P<0.05);③乳腺癌VEGF阳性率和MVD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C与VEGF、MV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ADC值用于评估乳腺癌病理特征、微血管生成效能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病理特征;微血管生成

【中图分类号】R445.2;R7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10.019

前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1]。早期发现及确诊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筛查和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X线摄影、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均是临床常用乳腺癌检查方法[2]。有乳腺癌诊疗指南推荐MRI作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首选筛查方法和传统影像学手段不能明确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3]。同时,除诊断和鉴别诊断外,MRI也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监测、预后预测等方面。王芳芳等[4]学者的研究显示,动态增强MRI图像病变形态及强化形式与乳腺癌预后相关指标、病理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具有可行性。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

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微血管生成的关系,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