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DWI在肝脏恶性肿瘤微血管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探讨

作者:刘旋辉1 毛志群2 罗晓1

所属单位:1.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长沙 410007); 2.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长沙 410007)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肝脏恶性肿瘤微血管侵犯

(MV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在我院普外科确诊的6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照术前DWI的肿瘤信号强度(SI)分为均匀SI和强SI,定量测定SI和表面弥散系数(ADC),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MVI的独立预测因子。分析HCC病灶组织学分级与ADC、SI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3级、肿瘤体积大、高SI、低ADC与MVI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3级和低ADC是MVI的独立预测因子。ADC在1.11×10-3mm2/sec的诊断界值(cutoff值)时,诊断MVI敏感性93.5%,特异性72.2%;与不存在MVI的HCC组织学2级病灶相比较,存在MVI的HCC组织学2级病灶的ADC明显降低(P<0.05);对于组织学3级病灶而言,存在MVI的HCC病灶的ADC有降低的趋势。此外,与不存在MVI的HCC组织学2级和3级病灶相比较,存在MVI的HCC病灶SI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DWI诊断MVI中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学3级和低ADC(<1.11×10-3

mm2/sec)均是HCC术后MVI的预测因子,且HCC病灶组织学分级与ADC、SI均有紧密关联,可借助DWI参数评估组织学分级。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DWI ;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

【中图分类号】R445.2;R735.7

【文献标识码】A

【DOI】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131.2020.10.024

前言

肝细胞癌(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癌症相关性死亡率的第三位[1]。HCC的5年内复发率高达70%,肝叶切除术的结果仍不能尽如人意[2]。肝叶切除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HCC的性质,包括肿瘤体积、数量、组织学分级以及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3-4],其中MVI也与肝移植之后的预后较差有关。虽然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术前预测和诊断MVI还是非常困难。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影像学技术。研究发现[5],DWI有助于早期发现HCC和鉴别诊断HCC和良性占位性病变。DWI也被用于HCC的术前组织学分级[6]。HCC组织学是MVI的预测因子[7]。然而,DWI的影像学特征与HCC的MVI的相关性却少有研究报道。鉴于此,本研究特对既往收治的60例H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DWI对于MVI的诊断价值,并探讨HCC患者MVI的危险因素,分析HCC患者组织学分级与DWI参数ADC与SI的关系,为临床上使用这种影像学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