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综述与观点·

缺血后脑梗死下调 脑区激活的影像学 研究进展*

作者:卜春晓 张 勇 程敬亮 李颜良

所属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 (河南 郑州 450002)

PDF

摘要

nothing

【关键词】缺血;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5131.2017.10.045

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出现,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和 生活的主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高病死率)的特点[1-2],故缺血性脑卒中一直以来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重 点。脑梗死发生后,大量神经细胞死亡,神经网络的联系也受到了严重 损害,表现为偏瘫、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是栓塞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 法,然而少数患者由于有效治疗时间窗较窄而不能接受tPA的治疗,最 近的治疗时间窗延长到4.5小时[3-4]。缺血性疾病的后果是缺血性细胞的 死亡。这是主要是由于循环障碍和供血不足,导致有害生化分子和细胞 因子的复杂级联反应,原则上是可以对此进行干预治疗[5]。在过去的十 年里,对缺血性脑梗死过程的进一步的理解有助于改善治疗方案的制 定,减少损伤组织发展为不可逆的病理生理改变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目 标。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干预治疗,在缺血半暗带和(组织灌注减少, 但形态仍具有完整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可逆组织损伤的进展中发挥核心 作用。